联系我们
  • 邮编:238100
  • 电话:13956658844
  • 地址:安徽巢湖含山县

苏州陶瓷杯制釉的两种方法

文章出处:本站 人气:6648 发表时间:2022-02-08 14:16:23

  陶瓷杯有两种方法:一个是把土或岩石原样不动地调合来用。另一个方法是将土或岩石混合用火使之熔融,然后骤然冷却作成玻璃,名之为“熔块”。这样作成的要碎为细粉混入水中,使之成为有粘性的汁液用来挂坯。如果这种浆粘力不足而不易附着在坯上时,可以在浆内混入糊精、甘油或其他有粘性的有机物质,例如海带的浆糊等。有的坯体露天干燥后立即挂,但也有预先在800~900℃低温下煅烧,即所谓素烧后才挂的。 


      前一个方法叫作“生坯挂”,在我国多有使用。而国外瓷器则一般是用后面所谓“素烧”方法。因此,对一件瓷器的鉴别,首先看它是生挂还是素烧,便可大略知道是中国所制或国外所制。不过这也只能作为一种较为便利的线索,当然为一般精通陶瓷的人们所熟知。有些日本仿制的我国古瓷,故意作成使人一看便认为是生挂的样子,如果只靠这一点便作决定,往往是很容易上当的。 


      挂时,若是素烧坯,普通多是很快地把它放入调好的汁中立刻就提出来,这样便吸着在坯的表面,和用刷或笔涂的一样匀平。若是茶碗一类,就要夹着碗足很快地放进中,急忙上下两三次,叫作“浸法”。若是庞然大物,可以用杓子一类东西盛从周围溜挂,一般叫“浇法”或“溜法”。 


      生坯挂时,若是里外一次挂,很容易使坯体破坏,所以要在里面注并加以转动,待干燥后外面再行浸挂或溜挂。也有用刷和笔来涂挂的,这种方法多用于色,例如明朝初期的青花器足内往往出现刷纹,可以看出是曾经使用过这种方法。此外,虽还有“喷挂”的方法,但是主要用于大或薄的器物上。例如所谓“脱胎器”似乎能够透视的薄瓷器,就是除去使用这种方法以外别无其他挂法的。这种方法是:先在里面喷上,干燥后将外面的坯体削薄,然后再喷在外面。如宋代有名的郊坛窑的作品,就是坯薄厚,甚至的厚度竟有坯的一至三倍左右。若仔细观察这些作品的碎片,显而易见是挂两层至三层的,所以说这类瓷器大约使的就是喷挂法。再如康熙时代的桃花红便与郎窑红不同,根据当时住在景德镇有名的旦特克尔氏信中所载,也是用“喷法”作成的。 


      凡是挂的陶瓷坯体入窑煅烧时,坯与窑中所含的水分和其他挥发物需要散失而开始收缩,同时坯体受热又产生热膨胀。当到在一定温度时,坯体内一部分成分开始熔化生成液体填补坯体内的孔隙而再度收缩。而也产生热膨胀与收缩。当的收缩比坯的收缩大时,上便生出裂痕,当的收缩比坯小时,容易产生“脱”。有些挥发物在温度较高时才开始挥发,为了防止熔化以后还有气体外逸,产生气泡,所以在开始溶化以前烧窑的温度不要急速提高,要慢慢地煅烧,以待气体出尽,这样在气体出尽以后再升温,直到完全溶化。假如此时升温过急,就容易产生坯泡或泡。 


标签:
相关产品